目录
运动人体科学
复合型训练模式对警校学员身体素质影响的研究朱景伟;1-4
运动解剖视角下羽毛球运动中常见损伤探究杨德洪;5-8
大学体育教学中运动生理与运动心理问题研究史浩宇;杜洪瑩;周传斌;9-12
人体动作模式视角下的关节灵活性和稳定性训练耿瑨;杜鑫程;13-17
体医结合视域下瑜伽促进大学生健康的实现路径范轶倩;18-21
运动员不同心电图表现与评估李冬博;王赫达;22-25
运动训练学
我国12~16岁青少年游泳运动员改技术周期训练安排特征分析——以“星之队”为例孙春阳;乔云峰;26-29
基于终身体育的高校体育俱乐部基础训练研究刘潇;张超;30-33
中外优秀男子400m栏运动员全程节奏特征分析刘伟浩;刘长江;曲强;彭麟凯;杨玉成;34-37
2020—2021赛季欧洲足球五大联赛冠军球队进球特征研究欧阳聪;何境钦;38-41
国内高校花球啦啦操转体类难度动作选用情况及影响因素研究毕耀中;42-45
力量训练干预对社区足球运动员运动水平的影响孔健达;张振宇;朱磊;46-51
新规则及电子护具使用对跆拳道训练的新要求与对策分析李心奇;52-55+61
学校体育学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曹峰;向茂娟;李伟平;郭飙;56-61
“一校一品”体育特色学校的创建路径分析薛湛龙;62-65
湖南校园足球特色体系构建与教学实施策略分析廖振丹;66-69
普通高校公选篮球课程教学评价改革研究董之宇;马凯;李亚伦;70-73
生命教育视域下高校体验式拓展课程的发展向度及价值研究章德发;罗颖;74-77
高等体育院校运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路径探索——以工作坊模式为例倪震;刘刚;许春艳;邱俊强;78-81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地方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武炜;82-85+92
高校乒乓球社团发展现状研究——以苏州大学为例王奕丹;姜振;86-92
“双一流”背景下高等体育院校本科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黄博;柯勇;93-96
五维度探析高校体育课的分层教学甘霖;97-100
社会体育学
我国体育场馆供给状况分析及建议刘世凯;101-107
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对我国冰雪运动网络新媒体服务平台公众需求研究黄杨博;丛冬梅;108-111
构建南京市体医融合的体育公共服务模式与对策研究戎爱群;徐潇逸;刘浩升;陈金萍;112-116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对策孙晨晨;杨倩;117-121+126
数字时代背景下健身直播的发展机遇、制约因素、路径探索吴万一;荆立新;122-126
新时代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路径创新研究何建省;许文保;李欣鸿;谢智;庞华;127-130+136
民族传统体育
仪式传播视域下的龙舟赛事研究辛梦霞;131-136
八段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探析宋洁;李银坤;137-141
形意拳进校园模式研究董平;杨震国;142-145
湖南民间民俗体育发展及其当代价值与启示梁超;江亮;146-149+154
湛江市民族传统体育人文地理的比较研究——以人龙舞、醒狮、舞鹰雄和海上龙舟为例陈文烈;梁浩波;150-154
探索与争鸣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开展的现实困境与优化策略——以上海商学院为例张云瑞;李俊峰;155-159
新时代甘肃省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情况研究张迪;160-166
中长跑与音乐融合的SWOT分析石莹;刘海燕;167-170
健身健美操在全民健身中的价值体现及开发利用研究李晶晶;171-174
深化体教融合视域下中小学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困境与优化策略唐正;王世君;175-178
区域性排球项目文化的发展与提升路径研究赵敏敏;朱新妍;179-182+187
体育学一流学科、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的耦合共生路径研究郭烘宇;隋东旭;183-187
“双减”背景下我国中小学体育社团的机遇、现实困境及实施路径刘泽琪;蔡艺;188-192+198
“互联网+体育”研究的现实审视与发展趋向阚聿坤;193-198